跳过正文
  1. 博客/

VO.03-情绪:积极情绪建构欣欣向荣的未来

·1 分钟· loading · loading · ·
情绪 积极情绪 情绪建构论 心理健康 个人成长 积极心理学
目录
个人成长框架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§ 3: 本文

Image.png

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,刺猬便从树洞里爬了出来,打算实践元认知的冥想方法。空气凉凉的,夹杂着青草与泥土的芬芳,用力地吸了一口,沁人心脾。由于是第一次,刺猬没办法做到双盘的吉祥坐,便从单盘的简易坐开始。他轻轻地闭上了双眼,长吸一口气,再慢慢地呼出去。吸气时候,努力去感受肺部扩张,横膈膜下移,腹部膨胀;呼气时候,努力感受肺部缩小,横膈膜上移,腹部收缩。几次呼吸后,他才发现原来吸进去的空气是凉的,而呼出来的空气是热的。正当他沉浸于凉热发现时,忽然听到窃窃私语的声音,一开始并不在意,只当作背景音。但过了一会,他的名字跳入耳朵,声音逐渐变得清晰,“哟,刺猬打坐,刺头想变光头啊”。刺猬怒目圆睁,看到不远处的榆树上,蜩与学鸠正在戏谑他。刺猬怒斥他们,“大清早的,我们无冤无仇,为何如此奚落我。”蜩与学鸠笑得更厉害了,“刺头生气了,来打我们呀。”刺猬气急败坏地,冲向榆树,蜩与学鸠见势唧唧喳喳地飞走了。

情绪是恶魔吗?
#

每天打开新闻,我们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悲剧,其中大多数的人祸皆因情绪而起、失控而终。我们看到因愤怒导致的冲动,因恐惧导致的逃避,因厌恶导致的疏离,因悲伤导致的抑郁,因乐极导致的空虚,因惊吓导致的紊乱,因爱不得导致的憎恨。这些情绪就像没有形状的沙尘暴,铺天盖地的遮蔽了光明,摧枯拉朽的撕毁了生机。我们被卷入其中,陷入那漩涡中无法自拔。正因为情绪化导致了太多的悲剧,而我们又在自身上偶尔感到不可名状的情绪,所以对情绪有恶魔般的偏见。在中国家庭里,从小我们便被教育要控制情绪,但是日常又是如何控制的呢?当小孩生气发怒时候,要么就是被爸爸妈妈怒吼,被更大的力量压制,要么就是被爷爷奶奶顺从,被无条件地满足。无论是哪一种,我们都没机会看清楚情绪是什么,我们为什么会这样。我们只是从中学习到了,只要我生气,我就得到什么。而那些没有被理解的情绪,便被隐藏了起来,日积月累地变成身体的一部分。他们或者让我们易怒,或者让我们脆弱,或者让我们消极。

情绪是恶魔吗?显而易见的不是,因为除了负面情绪,我们也能感到许多正面情绪。诸如快乐、喜悦、宁静、希望等等,它们都不是恶魔。即便是负面情绪,他们也不是恶魔,而是来自远古的一种力量。当几万年前,智人还在丛林里求生存时,情绪能触发“特定行为倾向”,比如当察觉到危险时,恐惧情绪在毫秒之间完成身体部署,你的心血管将含氧的血液迅速输入肌肉,肾上腺释放更多的皮质醇来提高血液的葡萄糖含量,这些会让你更快地完成救命的逃跑。同样的,类似于愤怒会驱动攻击,厌恶会驱动排挤等等。这些根植于基因里的情绪,将人类从生死关头中拯救出来。由此可见,情绪不是恶魔,它是一种强大的能量,帮助我们提升生存的概率,不管这个世界抛出什么挑战,我们都能够接招。

情绪是膝跳反应吗?
#

今天早上,我在河边遇见了刺猬,他在河边伤心地哭泣。原来因为蜩与学鸠戏谑,他感到愤怒;因为爸爸妈妈的不理解,他感到悲伤;因为游戏玩输了,他感到焦躁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也经常这样么?古圣老子有言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。外界的刺激来自四面八方,而我们的情绪如那随风摇曳的草木,一有点刺激就情难自抑。正因为情绪有这种“刺激——回应”的特性,传统情绪观也认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,外界活动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情绪反应,因此情绪是难以控制的[1]。

根据传统情绪观,在我们的大脑里有很多这样的情绪回路,根据每一个回路会导致一组独特的变化,即一个“情绪指纹”。而每个情绪指纹,都有其对应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,比如高兴时微笑,愤怒时皱眉。在20世纪60年代,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设计了一组面部表情的照片,着6组照片代表了6种已被发现具有生物指纹的基本情绪,包括:愤怒、恐惧、厌恶、惊讶、悲伤、快乐。当把这些表情照片给到不同国家的人看时,大家都能选择出相同的情绪词汇,即使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落人,情绪词汇与表情搭配也高度一致。因此,他们得出结论说每一种情绪都有独特的指纹。但是巴瑞特博士却对此提出了质疑,她认为情绪与神经元并不是“一对一”的关系,而是“一对多”的关系。也就是说,愤怒不止一种表情与行为反应,同一种情绪可以被多个神经元表达。

情绪是膝跳反应吗?情绪不是。维克多·弗兰克尔用其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告诉我们,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,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[2]。即使是在奥斯维辛的死亡集中营,纳粹控制了他的生存环境、摧残了他的肉体,但他依旧保留独立的自我意识,拥有内在的选择自由。在刺激与回应之间,人有选择的自由。

情绪是大脑构建的表征
#

既然传统情绪观可能是错误的,那么情绪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?巴瑞特博士提出了颠覆性的情绪观——情绪构建论。她认为,情绪是由大脑构建出来的。其中有三个关键要素:大脑的预测回路(Prediction Loop)、身体的内感受(Interoception),以及大脑中不同的情绪概念(Mental Concepts)。首先,我们会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,从而调节自身的系统——身体预算分配,产生内感受。当这种预测和内感受,与我们头脑中原有的情绪概念相匹配时,便构建出了某种特定的情绪。

Image.png

情绪构建论的第一个启发是:情绪跟生理性的内感受相关。内感受就是身体内部组织的感觉,包括内部器官和组织、血液里激素以及免疫系统。内感受由身体预算与预测回路影响,你可以把身体预算理解为总能量水平,而预测回路就是能量的分配器。预测回路活跃于大脑皮层,评估和预测外界的刺激,计算它需要耗费多少能量,通过改变心率、血压等指标,重新分配身体预算,满足你的生理需求。内感受在大脑的表征就是基本感觉(Affect),你能够清晰而客观的感受到愉快(Pleasant)或者不愉快(Unpleasant),同时愉悦度唤醒的程度有高也有低。举个例子,一个清晨醒来,预测回路告诉你需要补充水和早餐,结果起晚了上班要迟到了,着急忙慌就出门了,整体身体预算处于低水平,此时基本感觉便处于“不愉快,中度唤醒”的状态。如果此时突然还遇到路上塞车了,现实与预期差异更大,这时又需要重新调整身体预算应对变化,基本感觉的“不愉快”状态就会更“高度唤醒”。所以,下一次当你觉得自己的情绪有问题,不一定是心理问题,而可能是生理问题,那是你的五脏六腑在告诉你,需要休息了,或者补充点营养了。

情绪建构论的第二个启发,亦是较受争议的观点是:**如果你不知道一种情绪概念,你就无法表征一种情绪。**注意这里的用词是表征,不是感受,表征指的是在大脑中的表达及复现。举个例子,爱国情感是中国人共同的情绪,当看到国旗升起,或者是听到歌词祖国时,就会一股热流涌上心头,你知道这是爱国情感。而那些没有接受过国内教育的,他们是不知道这种情绪,更别谈爱国。又比如,当看到蛇时,人天生会恐惧,立即有想要逃跑的冲动,但如果学过勇敢的情绪概念,而且身边是在追的女朋友,你就会站到她前面,摆出保护的姿势。情绪能力强的人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,让大脑构建一个最有用的的情绪概念,然后从中挑选一个最佳案例[1]。情绪能力强的人也拥有高情绪粒度,即一种比其他人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,同时他也更能共情他人。一个共情能力差的人,并不是他不想共情,而是没有能力共情。他的情绪粒度较弱,只能感受到粗粒度的情绪,比如最基本的愉悦或不愉悦,就像只能看到黑白的色盲看不见多彩的光谱。因此,去学习更多的情绪词汇,通过生活体验更多的情绪实例,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情绪颗粒度,成为更情绪能力更强的人。

【图-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】

Image.png

主动构建积极情绪
#

在刺激与回应之间,我们有能力选择个体的情绪。那末,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情绪?又该如何去维持呢?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·弗雷德里克森通过“扩展和建构理论”给出了答案,指出选择积极情绪的意义,它将帮助你走上良性循环,走向欣欣向荣的未来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习惯了与消极情绪共存,从小也被教育要控制情绪,但很少主动发掘和培养积极情绪。在古典心理学中,消极情绪有其生存性的意义,比如恐惧帮助我们逃跑,愤怒帮助我们反击。但是像快乐等积极情绪又是如何帮助“适者生存”的呢?芭芭拉博士通过积极情绪的“扩展和建构”理论阐明了,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,积极情绪能帮助人类获得更好的自我、更多的资源,从而更能适应群体的生存。首先,积极情绪让我们感觉更好。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、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,而是由衷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[3]。其次,积极情绪扩展了思维,让我们变得富有创造性。积极情绪让我们保持开放,愿意去接纳更多的可能性,而不是闭门造车、自怨自艾。然后,积极构建了个人资源。积极情绪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欣赏周围的美好,我们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,包括社会支持、个人韧性、技能和知识等。最后,维持3:1以上的积极率能构建欣欣向荣的未来。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,适度的积极率都是必须的,缺失了消极情绪,你会变得轻狂与不踏实。

The-Broaden-and-Build-Theory-of-Positive-Emotions-Source-Cohn-Fredrickson-2010.png

情绪就像那川流不息的江河,时而汹涌澎湃,时而平静如镜,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它的起伏,也不要跳到河中央而沉溺其中。但是我们希望它成为润泽万物的甘露,而不是毁天灭地的洪水,那末我们应该怎么办?更加聪明的做法是,着眼于改变河床与河道,也即是改变我们看待情绪的认知与思维,调整积极与消极情绪的比例,让积极率2保持在3:1以上,让积极情绪而非消极情绪成为我们的主旋律。具体来说,可以从这几方面行动:

第一,自我认知评估

  • 情绪自我测试。借助评估量表了解自己的积极情绪在什么位置,正常人大致会在2:1,抑郁患者在0.5:1,而高效能个体在3:1及以上。尽管存在测不准原理,但通过心理学量表,可以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把握。
  • 昨日复现法。这是由《思考,快与慢》作者丹尼尔·卡尼曼开发的方法,通过回忆突击回顾一天,把一天拆成有具体事件的场景,这样就能更真实地还原当时的情绪,评估出每个片段的积极率。你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场景下,积极率偏高或偏低。
时间段事件积极率与积极情绪
6:00-6:15起床和洗漱1:1
6:15-7:00河边慢跑2:1,希望、快乐
7:00-7:35冥想3:1,宁静、满足
7:35-8:00吃早餐3:1,感激、满足
8:00-9:40在洞穴里备课3:1,好奇、敬佩
9:40-10:00河边散步3:1,宁静、满足
10:00-11:30继续回洞穴备课2:1,好奇、敬佩

图-狐狸的昨日复现

第二,察觉消极情绪

  • 反驳消极思维。所谓的消极思维包括,以偏概全的归纳,滑坡谬误的演绎,无休无止的反刍等等。以偏概全就是犯了一个小错误,就要升级到“总是”的全盘否定。滑坡谬误就是丢了一只铁钉就要亡国的思维陷阱。思维反刍就是消极情绪会自我繁衍,它会一遍遍地重温消极想法和感受,让我们陷入消极循环里,无法自拔。因此,我们需要对消极思维大声说不,如同佛教里的棒喝,给消极思维按下暂停键。
  • 情绪具像化。前段时间大火的《苍兰诀》不知大家看了没,象征着人类贪欲与妄念的凶神太岁,它被画成了一团没有具象的沙尘暴。很多时候,我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亦是如此,只感觉到一团火或是一阵冰,在身体内游走,却没有办法描述它,更别提准确地命名。但是,如果我们能够把它具像化,比如写下来、画下来,给它一个名字,画出它的形状、颜色与质地,它就消失了。
  • 情境拆除。回想一下,上一次你的消极情绪是在什么时候、什么情况下发生的。是上下班路上?中午午休时间?是和家庭成员或同事的相处?还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?通过昨日重现法,多点问问自己,这些消极情绪是否是有必要的,是身体给你发出的信号,还是毫无缘由的产生。必须的消极情绪让你正视事实,但无端的消极情绪则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收益。那末,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拆除消极情景的地雷,从根源上做出改变。

第三,提升积极情绪

  • 提升身体预算。正如巴瑞特博士“情绪建构论”所揭示,人的情绪受身体预算影响,也即是身体健康与心理能量直接影响积极情绪。因此,一方面需要维持身体健康,困了就要休息,保持恰当的锻炼,关注自己的饮食;另一方面需要需要维持心理能量,冥想、瑜伽、放空、读书等都是给心灵充电的方式。另外还有一个能量提升法,时常和朋友家人一起。好的人际关系能带给你的心理能量,远远大于你所预期。
  • 丰富情绪颗粒度。情绪颗粒度由词汇库和情绪实例构成,首先,要构建自己的情绪词汇库,学习新的词汇,并且能系统地归类,长成枝繁叶茂的七情树。其次,积极地充实自己的情绪实例,到田野中体验,把自己当作方法,具身认知每种情绪的反应。
  • 构建积极情绪档案袋。在《积极情绪的力量》里,芭芭拉博士提出了这个具体而有效的方法:为每一个积极情绪建立一个档案袋,把人生中关于它的积极案例都归档,定期地更新与温习,让积极情绪成为伴随生命的档案。芭芭拉博士挑选了十种生机勃勃的情绪:喜悦、宁静、希望、兴趣、自豪、感激、敬佩、逗趣、激励、爱。以喜悦为例,你可以先问自己关于喜悦的问题,从记忆中寻找最合适的照片、文字或物品,组合成一份送给自己的礼物。

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提升积极情绪的办法,比如真诚而由衷的积极、找到生命的意义、品味积极的美好、追随你的激情等等。但所有的方法都比不上你的实践,主动去创造更多闪耀积极情绪的时刻,它将引领你走向欣欣向荣的未来。


[1] 情绪

[2] 活出生命的意义

[3] 积极情绪的力量

[] 安迪·普迪科姆.十分钟冥想[M].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9.

学锋 xuefeng
作者
学锋 xuefeng
用产品思维解锁 AI,用 AI 再造产品。欢迎一起冲浪 🚤
个人成长框架 -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。
§ 3: 本文